1953年出生的傅莹(蒙古族)是新中国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同时,她也是全国人大会议第一位女发言人。她有着温文尔雅的谈吐,外交工作经验丰富。
傅莹以善于沟通著称,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性表达方式以及刚柔并济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改变了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然而,傅莹的与众不同并不单单是从性别和民族优势而来,她的外交思路被称为“傅莹模式”。
2008年3月,傅莹在英国接受电视采访时,呼吁各国不要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她指出,“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应该“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这赢得了不少真正关注奥运会的人的赞许。
十几天后,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有示威者试图暴力抢夺火炬。“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傅莹随即又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以感性的文笔,描述了鼻子被冻得通红的中国志愿者女孩在事后发出的疑问。这次媒体公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捍卫了中国主权和国家利益,也为傅莹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誉。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赞傅莹为“最能清晰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记者眼中的傅莹 “温雅中透着力量”
4日上午11时4分,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到记者们的面前。她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就显示女外交家的幽默与成熟,“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大会堂的路径也是比较曲折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首次担当人代会的发言人,回答“全口径预算”这类陌生问题时,她有些许紧张,还有小磕巴,她大大方方笑着说,这些概念也是刚刚学来的。不过面对外交、国防等问题,她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4日的发布会上有位日本记者提到海洋战略,并问:“中国的外交是否更加咄咄逼人?”问题很具挑衅性,但傅莹的一句玩笑轻松化解:“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很多中国人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
媒体评价说,傅莹说话柔声细语,温文尔雅。在发布会上,傅莹的话语很平实,回答问题时,有时候亲切得像是聊家常,但在重大问题上,温雅中透着力量。
家人眼中的傅莹
傅莹祖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因为长期忙碌于外交工作,傅莹很少有时间回到家乡。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她总是身穿民族服装。她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有时候也会讲蒙古语,能歌善舞。”表弟周堂海说。
据周堂海回忆,去年8月,傅莹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儿出嫁。“吃饭的时候,她给大家挨个敬酒,唱了一曲《送亲歌》,还跳了蒙古族舞蹈,虽然她已经60岁了,但舞步娴熟,舞姿很优美。”
此外,傅莹虽然平时穿着得体,但很节俭,并不买很贵的衣服,买衣服时会讨价还价,还爱和家人开玩笑。
现在,作为全国人代会发言人,傅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她的丈夫郝时远先生得知记者想要预约采访她时,幽默地回复说:“这些日子我都很难见到她,(你们)只能到会上见了。”
“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她的工作太忙了,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家属说。
往年趣事
84岁译成48岁 邓小平开怀大笑
1988年1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傅莹担任英语翻译。
会见开始,邓小平谈到自己的年龄,他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是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在场的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错误,当即告诉了邓小平。
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他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傅莹简历
●1953年1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后来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1998年11月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这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1999年,升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
●2004年再次出使,任中国驻澳大利亚第十任大使;
●2007年,改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2010年1月,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
●2013年被十二届全国人大主席团任命为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发言人,是全国人大第一位女性发言人。